在 2025 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北京赛区初赛中,一所学校以 “零基础起步” 的培养模式引发关注 —— 北师大实验中学丰台学校 4 名学生斩获北京市二等奖,9 人获三等奖。这些此前并无竞赛经验的学子,如何在专业培养下实现突破?学校的竞赛体系又有何独特之处?
一、竞赛成绩单:兴趣浇灌出的 “数学新星”
在最新公布的竞赛成绩中,该校 13 名学子脱颖而出:
二等奖(4 人):蒋丛羽、陈卓远、朱安文、于星博
三等奖(9 人):范一苇、许震泽、胡馨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生均为初中直升本校高中的贯通培养生,其中蒋丛羽在高中阶段赴本部深造,其余 9 人则完全由丰台学校自主培养。他们小学及初中前期并无竞赛经历,仅凭对数学的兴趣与坚持,在本次比赛中实现 “从兴趣到专业” 的跨越。
二、培养路径:从 “零基础” 到 “竞赛达人” 的三重进阶
(一)兴趣启蒙:点燃数学探索的火种
学校从初中阶段便开设 “数学思维拓展课”,通过趣味数学游戏、生活应用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例如,陈卓远同学在初中数学社团中接触到 “数论谜题”,从此埋下竞赛种子;孙祺棠则通过 “数学建模小项目”,体会到逻辑推理的乐趣。
(二)专业护航:定制化培养体系的支撑
针对零基础学生,学校构建了 “三阶培养模型”:
基础夯实阶段(初中):金牌教练资坤老师设计 “课本 + 拓展” 双轨课程,每周 3 次课后辅导,重点突破代数、几何基础;
思维提升阶段(高一):引入历年竞赛真题拆解训练,通过 “一题多解”“错题溯源” 等方法培养解题思维;
实战冲刺阶段(高二):模拟竞赛场景进行限时训练,同步开展心理调适课程,缓解参赛压力。
(三)资源整合:本部与分校的协同培养
部分学生如蒋丛羽,在高中阶段获得前往北师大实验中学本部跟岗学习的机会,参与本部竞赛集训营;留在分校的学生则通过 “线上 + 线下” 混合式教学,共享本部题库与教研资源。这种 “双校区联动” 模式,弥补了分校竞赛起步晚的短板。
三、竞赛背后的教育逻辑:从 “刷题” 到 “素养” 的转变
(一)拒绝 “速成式” 培养
与传统竞赛校不同,该校强调 “慢功夫”—— 获奖学生中,最短培养周期为 2 年(初中毕业至高二),最长达 4 年(从初一开始系统训练)。资坤老师提到:“我们不招‘天才少年’,而是教普通学生用科学方法突破自我。”
(二)聚焦核心素养提升
竞赛训练并非单一刷题,而是融入项目式学习:
在 “城市交通优化” 课题中,学生运用函数模型分析车流数据,将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
“数学史话” 选修课上,通过解读高斯、欧拉等数学家的解题思路,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四、学校启示:普通学生的竞赛突围之道
(一)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竞赛潜力?
观察孩子是否对数字规律、逻辑谜题表现出持续兴趣;
关注其在数学考试中 “难题攻关” 的耐心与思路独特性。
(二)非竞赛生能从中获益吗?
即使不参加竞赛,这套培养体系中的 “思维训练课”“解题策略课” 也向全体学生开放。2024-2025 学年,该校非竞赛生的数学平均分较年级前提升 12%,印证了素养培养的普适价值。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中学官方网站,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