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北京小升初临近,不少家长陷入焦虑,对政策时间轴、非京籍材料、择校方向等问题充满困惑。北京小升初信息网将近 3 年高频疑问整理成干货,帮家长少走 90% 弯路,轻松应对小升初。
一、政策准备篇:基础问题必理清
(一)北京小升初关键时间轴是什么?
2026 年小升初预计时间轴如下:2025 年 9 月为政策预热期,需关注教委官方动态;2026 年 4 月各区发布政策,公民同招细则落地;2026 年 5 月开展信息采集、跨区办理及公办寄宿报名;2026 年 6 月进行一派二派摇号与特长招生测试;2026 年 7 月公布录取结果并办理入学手续。
(二)非京籍入学需准备哪些材料?
核心是 “四证”:务工就业证明(父母双方劳动合同 + 连续缴纳社保,补缴无效)、实际居住证明(房产证或备案租房合同 + 租房完税证明)、居住证(父母双方持有且地址与实际居住一致)、户口簿(全家户口簿 + 出生证明 + 结婚证,离异需提供离婚协议)。需注意,2026 年政策可能收紧,建议 2024 年起检查社保连续性,租房务必备案。
(三)学籍和户籍不一致怎么办?
可二选一:一是回户籍地升学,需在六年级下学期办理跨区手续,回户籍所在区参加派位;二是在学籍地升学,部分区允许凭房产证明申请。但需注意,跨区可能失去优质校对口直升资格,需谨慎权衡。
二、择校选择篇:关键决策影响未来
(一)东西海朝四区如何选择?
海淀适合学术能力强、有竞赛奖项、抗压能力好的学生;西城教育资源均衡,政保生多,适合求稳家庭;东城传统文化底蕴深,压力适中,适合全面发展的孩子;朝阳国际化程度高,新建校多,适合规划多元路径的家庭。建议结合家庭住房预算、工作地点、孩子特点综合选择,无绝对 “最好”,只有 “最合适”。
(二)公办校和民办校怎么选?
公办校学费低、师资稳定、升学路径明确,但创新性相对不足;民办校特色课程多、服务好、硬件优,却学费高昂(年 5-20 万不等)。新趋势下,民办校逐步取消直升,全部参加派位,选择时需重点关注升学数据。
(三)普通校重点班和重点校普通班怎么选?
重点校普通班平台资源好、学习氛围浓,但孩子可能面临较大压力;普通校重点班受关注度高、资源倾斜明显,却整体环境有局限。建议性格要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孩子选前者;需要更多关注和信心激励的孩子选后者。
三、入学途径篇:各类路径要知晓
(一)什么是点招?如何准备?
点招是优质校提前选拔优秀生源的非公开途径。准备方向包括奥数竞赛奖项(如迎春杯、华数之星)、市三好荣誉、英语证书(如 KET/PET);关键时间在五年级下学期至六年级上学期;信息渠道有机构推荐、小学推优、简历投递。需提醒,点招名额缩减且更隐蔽,切勿孤注一掷。
(二)三好生评选有多重要?
市 / 区三好是小升初 “硬通货”:市三好是点招 “通行证”,需四五六年级连续获区三好,评选比例仅 5%;区三好在五年级评选的结果影响极大,是冲击市三好的基础,也是简历亮点;校三好是参评区三好的前提,需在四五年级获得。准备策略为保持优异成绩、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三)特长招生还值得投入吗?
虽规模缩减,但仍有价值:科技特长含金量提升(如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方向);艺术特长要求更高(需市级一等奖以上或高级别证书);体育特长专业要求极严(需竞赛名次或运动员等级)。建议仅在孩子真有特长且热爱的前提下投入,突击培训难以成功。
四、实操技巧篇:细节决定成败
(一)小升初简历怎么做?
核心要素包括:封面(清晰呈现个人信息,含照片、联系方式)、学术成绩(四五年级成绩单 + 班主任评语)、证书奖项(按重要性排序,如奥数、英语、三好、特长相关)、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自我评价)。禁忌为过度包装、虚假信息、内容冗长啰嗦。
(二)学校开放日怎么参加?
攻略如下:提前预约,关注学校官网或公众号,因开放日名额紧张;准备针对性问题,聚焦教学特色、分班政策、课外活动,避免仅询问升学率;引导孩子适当参与互动,展现良好素养;后续可礼貌发送感谢邮件,保持适度联系。
(三)派位志愿怎么填?
策略为:一派采用 “冲刺 + 适中 + 保底” 组合,不盲目冲高;二派先了解学区内学校顺序,按自身满意度排序;关键是确认招生计划,避开报名过热的学校,降低落榜风险。
五、热点关切篇:新变化要关注
(一)2026 年政策可能有哪些变化?
预测变化包括:点招更隐蔽,名额或进一步减少且选拔流程更隐秘;派位比例增加,更多优质学位纳入派位批次;体育权重提升,可能提高体育测试标准和分值占比;劳动教育纳入评价,社会实践活动或成为升学参考因素。建议不赌政策走向,夯实孩子综合实力最稳妥。
(二)“校额到校” 政策会影响小升初吗?
直接影响初中选择:部分普通初中会获得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如 50% 以上毕业生可升入优质高中);选择 “校额到校” 比例高的初中,孩子未来中考压力可能减小,但需权衡初中三年教育质量与升学机会,避免因过度追求名额而忽视学习环境。
(三)“双减” 政策下如何平衡学习与成长?
关键在于:紧抓课堂效率,紧跟校内教学节奏,吃透教材内容;精准拓展,选择 1-2 个适合孩子的方向深度投入,避免盲目报班;重视阅读,文科靠积累,阅读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不放松体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六、心理与规划篇:长远视角不可少
(一)如何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
方法包括:筛选信息,不混迹过多焦虑类社群,以官方信息为准;保持平常心,接受 “适合孩子的学校” 而非盲目追求 “最好的学校”;多鼓励孩子,肯定努力过程而非单纯关注结果;维护家庭和谐,夫妻教育理念保持一致,不相互指责。
(二)孩子成绩起伏大怎么办?
对策为:分析原因,判断是知识漏洞、考试心态问题还是外界干扰;专项突破,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小目标,逐步提升;合理期望,允许孩子成绩有波动空间,更看重长期学习趋势。
(三)小升初与中考、国际路线如何衔接?
衔接中考需关注:选择初中时考虑 “校额到校” 政策红利;了解部分学校初高中贯通培养的实验班,提前规划;初中阶段建立优势学科,为中考打下基础。规划国际路线建议:小学阶段打好中文和数学基础,培养英语兴趣;六年级确定是否走国际路线,选择对应特色初中;需明确,国际路线并非 “逃避竞争”,需良好英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非京籍 “四证” 难点及解决方案?
常见难点有:社保断缴(哪怕 1 个月也需重新计算连续时间)、租房备案(房东不配合或需承担税费)、居住证地址与实际居住不一致、个体户 / 自由职业者难以提供务工证明。解决方案为:提前 2 年规划,避免换工作导致社保中断;与房东协商备案,可承担部分税费;及时更新居住证地址;咨询专业人士准备务工材料。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