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小升初季,掉坑都是家长群体中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家长们总怕孩子没能进入所谓的A类校,从此与优秀绝缘。但当我们跳出对学校标签的执念,会发现所谓的坑校,未必不是孩子成长的另一片天地。
打破对学校的固有偏见
很多家长习惯性地给学校贴上好与坏的标签,认为只有进入头部学校,孩子才能有光明的未来。可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坑校,只有不合适的心态。
有家长分享,自己的孩子滑到第十志愿录取,起初觉得掉坑了,后来却发现,所谓的普通校里藏着不少努力的孩子。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鸡头,同样需要真本事——你以为的对手是普娃,说不定人家早已悄悄努力,准备超越你。
小学成绩拔尖不代表初中能轻松领先。有些孩子小学考295分,可能只是掌握了应试技巧,而有些孩子的295分,是扎实基础的体现。小升初衔接的关键,在于放下过去的成绩光环,重新认识学习的本质。
学校之外,更该关注孩子的自身成长
西城教考分离是普遍现象,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实力确实与顶尖校有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被耽误。外部环境是影响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
如果家长只依赖学校教学,不做课外加持,三年后再抱怨学校不行,显然不公平。相反,若能利用好学校资源、政策红利和合适的教培辅助,即使在普通校,孩子也能稳步前进。就像有人说的:野猪吃不了细糠?那得看猪有没有实力。只要孩子自身够努力,校额到校的机会来了,一样能抓住。
进入初中后,孩子的竞争对手其实是同校同学。与其羡慕别的学校的牛娃,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同学越差我越好,同学不学我高兴的心态或许极端,但背后的逻辑值得借鉴——专注自身成长,比盲目攀比更有意义。
政策变化下,学校差距在缩小
2025年中考开始,刷题、作文背模板等应试方法逐渐失效,加上生源更加均衡,学校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所谓的A类校优势不再绝对,普通校的孩子也有了更多机会。
有人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如果四中高中部给普通校25个直升名额,冲这所学校的牛娃肯定会增多,同样的老师,成绩未必会差。这说明,学校的热度有时与政策倾斜相关,而非绝对实力。
分层教学、教研帮扶在政策面前,影响力远不如家长想象中那么大。与其纠结学校的层级,不如帮孩子做好规划,让他们在现有环境里稳步提升。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放下名校执念:学校标签不能定义孩子的未来,与其抱怨掉坑,不如调整心态,帮孩子适应新环境。
重视课外加持:结合学校教学的同时,根据孩子的短板做针对性提升,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
关注政策红利:校额到校、直升名额等政策,都是普通校孩子的机会,提前了解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告诉孩子,无论在哪个学校,努力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里,别人的优秀不是压力,而是参照物。
小升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所谓的掉坑,可能只是人生路上一次小小的转弯。只要方向正确,持续努力,高中的五金刚一样能聚首。家长与其焦虑,不如和孩子一起,在现有环境里脚踏实地,慢慢向上。
声明:本文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原创,转载请先联系管理员取得授权。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