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教育大会带来诸多重磅消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将重塑海淀教育生态,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与发展路径。具体有哪些亮点呢?和北京小升初信息网一起看看。
一、校地联合,筑牢教育根基
9 月 14 日,海淀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约,构建 “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 人才联合培养体系。这意味着区内每所中小学都能获得至少一所高校在思政教育、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深度支持。像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曹文军就表明要发挥优势全方位融入海淀发展。这种合作打破学段壁垒,让高校资源下沉到基础教育,为海淀娃打通接触大学级别资源的通道,形成大中小贯通衔接的人才培养链条。
二、人工智能,驱动教育变革
此次大会亮点之一是海淀教育智能体 “智启” 正式上线,它集助教、助学、助管全要素于一体,改变传统教与学方式。同时,海淀区与 30 余家相关单位联合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联盟,推动 AI 技术深度应用。按照《海淀区 “智启科创・赋能强教” 行动计划(2025—2027 年)》,将投资建设 100 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其中小学阶段改造建设 40 间 “AI 科学启蒙实验室”,初中阶段打造 30 间 “AI 探究实验室”,高中阶段建设 30 间 “AI 科研创新实验室”,还会制定建设标准及建立动态更新机制,让海淀娃从小接触 AI 启蒙,到高中步入科研创新层级,培养路径系统且清晰。
三、课程创新,满足个性学习
硬件建设之外,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海淀区着手构建阶梯式融合课程体系,小学阶段形成 “AI + 科学现象认知” 课程包,初中阶段构建 “AI + 学科探究” 课程群,高中阶段打造 “AI + 科研方法” 课程体系。并且,推广个性化学习模式,开发 “AI 学习伙伴” 系统,推行 “AI + 翻转课堂” 模式,计划三年内试点学校覆盖率达 100%,力求实现因材施教,改变传统 “一刀切” 教学。
四、拔尖培养,实现学分互认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海淀区设计小学高年级至高中阶段的贯通式培养项目,采取大、中、小学跨校、跨学段学分互认方式。“双导师 + 双基地” 培养模式,让学生拥有中小学和大学导师,可在中小学和大学实验室学习研究。同时,打造特色人工智能科技高中,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人工智能主题夏令营、学术会议等,使培养对接高等教育与科研前沿,回应了家长对项目升学帮助的疑问。
五、全球视野,拓展国际教育
海淀教育放眼国际,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国际交流平台,7 国驻华教育官与中方代表发起倡议倡导青少年走进多元文化。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透露将组织召开青少年学生全球邀请大会,还考虑举办相关学术会议或友谊比赛,重点培育 3 至 5 所国际教育发展范式创新学校,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与海淀教育全球影响力。
六、终身学习,打造学习生态
大会发布 “十大教室”“海淀夜校” 建设计划,更新教育资源地图。“十大教室” 涵盖特色场景打破课堂边界,同时打造 “15 分钟学习服务圈”,建设学习型社会资源库,实施 “海淀夜校” 计划,构建从 0 岁托育到老年教育的完整 “学习链条”,打造泛在学习场域。
到 2027 年,海淀要建成全国领先的 “人工智能 + 科学教育” 融合创新示范区,实现 “三个一” 目标,打造科技高中、培养融合名师、培育创新青少年。总之,海淀教育正构建完整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教育范式根本变革。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