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收到十一选拔通知?别急!非集团校有机会

发布时间:2025-10-22 10:19:42 | 点击次数:525 | 编辑:初老师 | 来源:北京小升初信息网
摘要 近期十一学校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选拔引发关注,其范围从集团校扩至周边小学及非集团校,选拔以突击通知、题长量大为特点,暗藏基础扎实、信息处理能力强、抗压能力佳的三重筛选逻辑。

近期,十一学校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选拔引发海淀家长圈热议。这场被称为闪电战的选拔,不仅考点从十一系校延伸至周边小学,非集团校学生也能收到通知,规模较往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背后,是十一学校教育集团版图扩张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与拔尖人才筛选需求的共同推动。

从学位供给来看,十一系校正持续释放集团化办学优势。2024年,十一学校一派学位从50个增至150个,十一晋元一派学位更是扩容到200个,十一龙樾还新增120个借址学位,新设立的十一学校北校区面向全区招生300人。而2025年3月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加盟后,联盟校学生也获得了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机会,选拔范围的拓宽让更多孩子有了展示自我的可能。

选拔筛选逻辑

此次选拔延续了十一系突击通知、高效考核的风格,考前通知仓促。考试时长近3小时,29道(另有说法约40道)数学题铺满六大张试卷,题不难但题长量大成为考生共识,这种设计实则暗藏三重筛选逻辑。

其一,基础扎实是核心门槛。无论是小学场次侧重的数论、计数、逻辑推理等奥数内容,还是初中场次加入的物理科目,难度均不算高,接近早培初试水平。正如往年录取家长的经验,正确率比难题得分更关键,只有国家课程基础扎实,才能更好地衔接后续选修课程与科研实践。

其二,信息处理能力是关键区分点。本次选拔中,数学题多嵌入故事阅读场景,部分题干长达数百字。这并非故意刁难,而是考察学生从复杂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建立逻辑关联的能力——这正是科研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的四学期制,专门设置4周小学期用于校外考察与实践,也正是为了培养这种能力。

其三,抗压能力是隐性要求。从突击通知到庞大题量,选拔全程制造适度紧张感。有的孩子能从容完成并检查,有的则因时间紧张未能答完,这种差异直接体现了学生在压力下的专注度与输出稳定性。对于未来需应对复杂学术挑战的拔尖人才而言,强大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潜力比分数更重要

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的培养体系则揭示了其对人才的终极期待。自2010年开设国内首个高中科学实验班以来,十一学校已形成成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些培养目标也反过来定义了选拔标准,具备以下三类特质的孩子更易获得青睐。

首先是有学术韧性。拔尖创新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十一学校拔尖创新项目每期培养150人,录取学生需连续两个学期每周末抽出半天参加培训,这本身就是对学术韧性的考验。学校三导师制(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不仅关注学术进步,更重视长期科研兴趣的培养,而兴趣正是支撑学生耐受枯燥、持续探索的核心动力。

其次是有系统思维。本次考试中长题干+多知识点融合的题目设计,比如将行程问题与体育比赛平均分计算结合,就是在考察学生拆分独立考点、建立关联逻辑的能力。这与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的模块分组培养模式高度契合——学生根据兴趣组建物理竞赛、机器人智能等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系统思考与协作能力。对学校而言,会拆解问题比会做难题更重要。

最后是有探索欲。选拔考试题长量大的设计,还隐藏着筛选对问题本身真正感兴趣学生的目的。那些能在复杂题干中找到乐趣、主动梳理逻辑的孩子,往往更具探索精神。十一学校拔尖培养的核心目标并非让学生过早发明创造,而是启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锐性,这种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是创新人才最宝贵的素质。

长期培养才是关键

面对十一系扩大的选拔范围,不少家长陷入焦虑:没收到通知是不是没机会?没选上是不是就落后了?事实上,这类选拔更像人才观察哨,而非一锤定音的录取考试,家长需建立理性认知。

从参与机会来看,集团校学生虽有优势——集团校内学过编程的孩子基本都能收到通知,联盟校学生也有官方渠道参与,但非集团校学生并非没有机会,本次就有不少非集团校学生在本校考点参加考试。且随着十一教育集团区外就读,海淀学籍新政推行,优质学位覆盖范围还在扩大,实力过硬的孩子总能找到展示机会。

从选拔结果来看,进营不等于小升初上岸十一学校。去年创新营规模不足60人,以五六年级混编培养为主,本质是学校识别优质生源、培养科学兴趣的通道。即便未能入选,备考过程中锻炼的长题干阅读能力、压力下的解题技巧,对后续学习也是宝贵积累。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的学分制允许学生灵活安排学业进度,也说明人才成长并非一刀切。

在备考策略上,长期培养比突击备考更有效。十一学校的选拔围绕真实能力展开,基础扎实、信息处理快、有探索欲等特质无法通过短期刷题形成。家长与其追逐小道消息,不如聚焦日常:通过科普书籍、小实验激发孩子科学兴趣,通过长文本阅读提升信息提取能力,通过系统性练习夯实数学基础。毕竟,学校想要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真正具有科学家潜质的未来人才。

十一学校的选拔变革,正体现出拔尖创新人才筛选从单点考核向综合观察、从选拔尖子向发现潜力的转变。对孩子而言,不必纠结一次选拔的成败,扎根日常积累、培养核心素养,才是走向长远发展的关键。

 

声明:本文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原创,转载请先联系管理员取得授权。

温馨提示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

热搜内容
1 海淀各区域小升初二派全攻略合集!区域一至五志愿填报、升学策略详解
2 英语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对小升初有用?
3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汇总(城五区3-6年级)无答案
4 2026小升初参考,东西海石丰等区初中全市招生校汇总
5 教师节,什么样的祝福能让老师倍感温暖?看这篇就够了!
6 2025西城幼升小重点关注!各学区幼升小招生简章汇总!
7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北京各区期末考试真题试卷汇总
8 北京中学联合北京明诚外国语学校建立钱学森班!
9 小升初DZ“救星”!DZ 物理强化课助力孩子叩开名校大门
10 告别死记硬背!北外王牌精读词汇课,帮孩子突破英语词汇难关
常用工具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
官方
微信
2025
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