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校园建筑正经历从 “标准化容器” 到 “生长型生态” 的深刻变革。北京建院教育建筑与产业发展研究院近期中标的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丽泽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开学校等六大项目,以 “空间即教育” 为核心理念,通过多维立体设计、智慧技术赋能及文化基因植入,探索高密度城市环境下教育建筑的创新路径。这些项目不仅是建筑技术的突破,更承载着区域教育资源优化、城市更新及文化传承的多重使命,为未来学校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和北京小升初信息网一起看看吧。
一、高密度城区的空间革命:垂直校园与生态融合
(一)丰台丽泽:不规则地块的立体化突围
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丽泽校区中学部与小学部地处丰台核心区,分别面临 53408㎡不规则用地与 17331.96㎡梯形地块的开发挑战。设计团队通过 “三维空间重构” 策略,将中学部分为教学、生活、运动三大功能区,以景观斜坡连接地面绿化与空中活动平台,形成 “花园式校园”。小学部则通过垂直维度的学习社区设计,将 24 班教学空间与自然生态深度融合,建筑内部设置跨年级互动中庭,实现 “五育融合” 的立体化教学场景。这种设计既回应了丽泽商务区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又通过提取金中都城墙元素,赋予校园文化辨识度。
(二)大兴亦庄:社会化共享的复合校园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东校区)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经开学校均位于亦庄新城,前者以 “文体资源社会化共享” 为特色,将体育场、游泳馆临街设置,报告厅升级为区级演出剧场,通过地下连廊实现教学区与公共设施的高效联动。后者则以 “学习谷” 理念打造 96039㎡教育综合体,素质教学区集合八大学科中心,小学部与中学部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资源,同时通过 AI 技术实现能耗监测与教学行为分析,打造 4.0 级智慧绿色校园。
二、教育理念的空间转译:从封闭盒子到开放生态
(一)学习社区与跨学科融合
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小学部通过 “组团化教学空间” 设计,将传统教室转化为可灵活组合的学习单元,每个社区配备共享阅读角、创客工坊及主题讨论区,打破学科壁垒。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一期)则以 “教育小镇” 为概念,通过地下连廊串联四个地块,公共设施区集中布局,实现学部间资源共享,同时教学单元采用 “学习社区” 模式,强调多元化教学行为在空间内的延伸。这种设计呼应了《OECD 学习指南 2030》中 “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 的育人目标,为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协作提供物理载体。
(二)旧建筑改造的创新范式
北京市第四中学(鸭子桥 25 号)综合改造工程将废弃汽车厂房转化为 20 班中学,保留原有钢结构框架,首层打开形成半室外活动空间,高大厂房内部设置夹层作为班级专属拓展单元,不同高度空间灵活转换为小型剧场、合班教室等多功能场所。这种 “保留 + 激活” 策略,既延续了工业遗产的历史记忆,又通过空间弹性化设计解决教学资源紧张问题,为城市更新中的教育建筑改造提供样本。
三、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变奏
(一)智慧校园的技术落地
北师大附中经开学校集成 AI 人脸识别、能耗监测、虚拟现实教学等技术,通过 “学习谷” 中央控制系统实现教学资源智能调配。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则依托地下连廊的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人流、能耗数据,优化空间使用效率,同时建筑表皮采用 Low-E 玻璃与光伏板结合,年减碳率达 58.9%,达到绿建三星标准。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提升管理效能,更将校园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 “活教材”。
(二)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
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在建筑形制上融入 “北京味” 元素,通过灰砖坡顶、园林式庭院呼应古都文脉,同时以现代钢结构与玻璃幕墙体现国际化气质,实现 “中国风” 与 “未来感” 的有机融合。丰台丽泽校区中学部则从金中都城墙提取折线形轮廓,将传统城砖肌理转化为校园活力中心的表皮语言,使历史符号成为空间叙事的重要媒介。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