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人大附中轰轰隆隆的开展了2025年人大附中科技特长生招生测试,共23个名额吸引超百人竞争,录取率不足2%。这场被家长称为"大早培"的考核,以跨学科、超大纲、重思维为特点,折射出海淀顶尖名校对创新人才的选拔逻辑。具体情况跟随北京小升初信息网一起来看看吧!
一、测试内容
参与人大附中科技特长生测试的学生反馈,此次考核以“题量大、难度高、跨学科融合”为显著特征。考题覆盖范围广,阅读材料篇幅长,且与常规课内知识关联度较低,更着重考察学生的思维深度与知识迁移能力。
1.语文与英语科目中,古诗文涉及高中知识范畴,英语阅读不仅篇幅超长,且作答时间紧张,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2.数理科目里,题目普遍超出常规教学大纲,部分物理题甚至需结合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综合素养测试中,文段内容横跨天文、地理、科技前沿等多个领域,极大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跨学科整合能力。
五有学生直言题目难度极高,读完题都需耗费5分钟;家长则表示,这种考核方式更像是“大早培”,意在筛选真正具备学习潜力的学生。
二、选拔标准、未来趋势
根据官方发布的招生简章,2025年人大附中计划面向全市招收 23名科技特长生,其中六城区19人,其他区4人。据悉,通过资格审查进入线下测试的考生超百人,预计录取率或低于 2%,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早培项目。值得关注的是,人大附中分校在此次选拔中深度参与,这或与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密切相关。
人大附中的考核模式已成为海淀顶尖校的"风向标",清华附中、十一学校等均呈现三大趋势:
1.去应试化:
取消传统知识点测试,改为"项目式考核"(如现场设计智能家居系统)。
2025年清华附中增设"无标准答案"环节,要求学生就"AI伦理"展开辩论,考察思辨能力。
2.过程性评价权重提升:
十一学校将"社团活动记录""科研日志"纳入评分体系,占比达30%。首师大附中要求提交"3年科技成长档案",包括实验失败记录、跨学科学习笔记等。
3.校考与强基计划衔接:
人大附中明确:科技特长生可优先参与高中"2+4项目"选拔,部分赛事成绩(如NOI省一)可直接抵扣强基计划初审门槛。
科技特长生的选拔,本质是一场"兴趣驱动+系统规划+长期坚持"的马拉松。它要求家长跳出"应试思维",在孩子成长早期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通过跨学科学习、真实项目实践与持续的反思迭代,培养真正的创新能力。正如人大附中招生负责人所言:"我们寻找的不是'比赛机器',而是能在未知领域主动探索、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创造者。"对于有志于此的家庭,唯有回归教育本质,方能在这条高含金量却高门槛的赛道上稳步前行。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