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只筛选不培养,最后还是拼考试、拼补课!” 这是不少家长的吐槽。而 “创新人才” 总被等同于 “顶尖科学家”,普通孩子的日常创新常被忽视。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对话了全国著名校长、国家中高考制度改革权威专家王本忠,听听他的专业解读。
一、创新人才误解:不止科学家,玩游戏、做手工都可能藏创新
提到 “创新人才”,家长多会想到 “科学家”“奥数尖子”,但王本忠校长指出,这是典型的认知偏差:
创新不分领域:“哪怕是个木匠,做活时有新方法;学生做作业时尝试不同思路;幼儿园孩子玩游戏有独特玩法,这些都是创新。” 王校长强调,创新不是 “标新立异”,而是 “与众不同的思考与实践”;
家长常踩 “误区”:很多家长看到孩子 “不走常规”,比如用特殊方式玩玩具、写作业步骤和别人不一样,就会下意识批评,“实则把创新精神压抑了”。在他看来,保护和鼓励日常中的小创新,比追求 “顶尖成果” 更重要。
二、教育现状:“只筛选不培养” 背后,是分数思维与资源差距
面对 “教育只筛选不培养” 的吐槽,王本忠校长直言 “现实确实如此”,核心原因有三点:
分数思维难打破:“传统习惯里,大家只看分数,为了分数忽视其他能力培养,哪怕有竞赛,现在加分也很有限,最后还是绕回考试。” 这种单一评价体系,让 “筛选” 远重于 “培养”;
校内资源有局限:“老师没那么多时间做个性化培养,校内补课又不允许收费,没人愿意额外费劲儿。” 而像实验中学、人大附中等名校,学生本身能力强,差距自然越拉越大;
城乡与家庭差距:农村地区家长请不起补课老师,城市家庭却能高薪请名校老师补数学,“最后变成‘拼爹’—— 有钱补、没钱只能拼娃,对多数学生不公平”。王校长以 “陕西 18 线城市出身” 举例,坦言普通家庭在资源上本就处于劣势。
三、破局与定心:普通家庭怎么办?专家给了 “两个方向”
针对教育困境,王本忠校长为家长提供了切实建议,尤其给普通家庭和焦虑家长 “定心丸”:
普通家庭的 “务实选择”:没有充足资金请高价私教,可考虑 “家庭教师” 或 “成本较低的社会培训机构”,“现在有不少机构把成本降得很低,关键是家长多花心思筛选,帮孩子找适配的辅导资源”;
缓解焦虑的 “核心办法”:“定心丸没有,但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的选择能力。” 王校长强调,现在初中、高中生的自理与自我选择能力,远超家长想象,“不要总用‘命令式’约束,多了解孩子的想法,用开放态度支持,而不是盲目禁止”。他举例:“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只会自找苦恼;相信他们,反而能缓解焦虑。”
在王本忠校长看来,教育制度的惯性短期内难改变,“中国这么大,观念和资源的差距需要时间缩小”。但对家长而言,与其纠结 “制度问题”,不如先调整心态 —— 保护孩子的小创新,相信他们的选择能力,再根据家庭情况做务实规划,“这才是普通家庭能抓住的‘破局点’”。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

热搜内容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