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备受瞩目,北京更是在这方面动作频频。从政策推动到各区实践,诸多项目纷纷落地,为学生开辟了独特的成长与升学路径。那么,究竟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北京各区又有哪些具体举措?这对学生升学意味着什么?和北京小升初信息网一起看看吧。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背景
(一)官方定义与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2018 年),拔尖创新人才指 “在基础学科领域具有突出天赋、强烈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未来有望成长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军者的后备力量”。这一培养项目属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源自国家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战略布局,打破年龄限制,选拔对数学建模、信息编程、人工智能等领域感兴趣的北京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纳入特色班级,由各校骨干教师、相关专业国内双一流大学及科研所教授、专家及研究生共同授课进行贯通培养。其核心特征包括学科超常潜力,即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展现超越同龄人的能力;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能独立提出科学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学术志趣与使命感,对科研有持久热情,并愿意投身国家关键领域攻关。政策目标是通过特殊培养机制,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如芯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输送 “破局型” 人才(引自《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二)发展历程回顾
早在 1978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集中培养基地 —— 少年班,首开我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先河。1985 年,原国家教委作出决定,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13 所重点大学开办少年班,进一步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2009 年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 “拔尖计划”)正式启动,旨在通过特殊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选拔和培养一批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学生。人大附中于 2010 年成立的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即人大附中早培班)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2023 年 4 月,教育部在计算机 “101 计划” 探索基础上,启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基础学科系列 “101 计划”,持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二、北京各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一)海淀区
海淀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众多名校积极参与。如人大附中是国内最早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中学之一,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其早培班广为人知。清华附与清华大学联手创办 “人工智能早期实验班”,2023 年 9 月开学后招收进入初中一年级的海淀区学生(共 120 人),旨在挖掘有人工智能学习潜质的学生,建设国家级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实现人工智能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十一学校、101 中学也不断探索创新,101 中学多年来建设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探索面向未来的生态教育体系。此外,海淀还有多所学校推出相关项目,目前共有 24 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遍布区域各方位,涵盖不同类型学校。丘成桐少年班在北京的布局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和一零一中这四所名校获批成立丘成桐少年班。同时,北大、清华、中国科大、北航等著名大学推出 “国优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部分海淀名校签约成为 “国优计划” 教育实践基地,如北航与十一学校签署联合培养协议,一零一中成为国科大 “国优计划” 教育实践基地。
(二)西城区
西城区重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北京师大附中于 2023 年 12 月 1 日召开相关研讨会,西城区教委主任介绍深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愿景,希望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课程一体化建设。在 “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分论坛,33 节研究课展示了在多方面培养学生 “两心两力” 的探索成果。北师大实验中学和北师大三附中签署联盟式集团化办学合作协议,在初一年级成立 “励耘项目班”(包含 “腾飞班” 和 “星辰班”),建班后在多方面初见成效,北师大三附中本部的励耘学子可参与实验中学推送的竞赛课程,受益于两校的贯通培养合作。
(三)朝阳区
朝阳区有诸多亮眼举措,全市首个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朝阳分院成立,该分院将遴选优质教育资源,从数学、科技、艺术、体育四个领域形成首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名单包含八十中学、北京中学、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清华附中朝阳学校、陈经纶中学、朝阳外国语学校、明诚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开展创新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培养研究及搭建成果展示平台。八十中发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冬季体验营通知,针对数学和信息学有特长的优秀朝阳 4、5、6 年级及初一学生进行选拔,推动区域相关学科教育发展。
(四)东城区
东城区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2024 年 1 月 5 日,东城区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暨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东城分院成立大会在北京汇文中学举行,东城分院旨在落实首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探索长链条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构建新体系、新载体、新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批量涌现。同时,明确要加强小初、初高衔接,探索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新增值得期待的升学通道,并确定 8 个区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分别为 2 中、5 中、171 中、汇文中学、东直门中学、166 中学、景山中学、广渠门中学,这些基地校将积极探索协作体,构建更大时空的培养体系。
(五)其他区
丰台区成立陶西平创新人才学院,联手丰台 “十强校” 构建发展共同体,面向丰台区招收学员。通州、大兴、昌平、房山等北京多个区也陆续启动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全市各区都在积极响应,共同构建北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
三、拔尖创新人才的升学路径
(一)学科竞赛
五大学科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备受关注,每年举行相关赛事,学生经过省队选拔参加全国决赛,成绩优异者入选国家集训队,进而选拔产生国家队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赛事。在保送生、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各院校少年班等各类自主选拔中,学科竞赛都是重要的参考标准,数学、物理竞赛省一及以上奖项可尝试参加国内大部分高校特招项目,五大学科竞赛金银牌可获 39 所 985 高校强基破格资格,铜牌及以下的竞赛生在校测环节也有一定隐形优势,北京市重点高中的 “竞赛班”“实验班” 专门培养竞赛生,并提供高校实验室资源支持。
(二)强基计划
主要选拔 “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关键领域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部分学校近年还开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基础医学专业等多个专业招生。强基计划招生与普通高考流程不同,高校单独发布招生简章,考生需自行网上报名并参加学校单独组织的校测。
(三)综合评价招生
这是高考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与实践,综合考量学生的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个维度,考核方式多样,包括笔试、面试以及校园开放日活动等,部分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或体质测试,旨在选拔出更适合高校培养目标、全面发展且具特殊才能和潜力的学生。
(四)少年班招生
面向低年级考生特有的招生方式,各高校招生简章对考生的年级和年龄有明确要求,其招生优惠如无须高考、一考免三考、直降一本线等吸引众多考生及家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三所高校设有少年班在京招生,此外,清华北大也通过一些特殊招生方式招收低年级高水平同学,如清华大学数学英才班、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物理攀登计划,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北大物理卓越计划等。
(五)港澳升学
近年来港澳高校报考热度上涨,因其排名靠前、国际认可度高、融合中西方文化和教育环境,成为不少内地考生高考升学选择之一。除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珠海学院在内地进行统招外,其余 18 所港澳地区院校在内地采用独立招生方式,参考高考成绩择优录取,且与学生高考时间不冲突,是 “高考 + 留学” 双保险,增加了升学途径。
声明:本文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原创,转载请先联系管理员取得授权。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