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十一学校率先启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这一消息让不少关注升学的家长格外关注——到底什么样的孩子能脱颖而出?如何提前规划才能抓住机会?其实,从过往选拔经验和实际备考逻辑来看,有准备早规划才是核心关键。
不同于常规升学路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更看重孩子的综合能力与潜力,整个流程分为简历筛选和现场考察两大阶段,每一步都需要针对性准备。
简历筛选是拿到入场券的第一步,学校需要通过具体材料判断孩子的优势——从去年十一学校相关选拔情况来看,拥有AS(奥数)、信息学竞赛奖项,或是参与过权威民间学科测评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更易获得简历通过的青睐。毕竟,这些证书和奖项是孩子学科能力、思维水平的直观佐证,也是学校区分学生潜力的重要参考。
而进入现场考察阶段,考核内容则更注重学科深度与广度。去年十一学校的考察覆盖语、数、英、物四科,其中数学、英语延续了对基础学科能力的高要求,最容易让家长踩坑的则是物理科目——考察聚焦初中力学核心知识点,不少家庭因此前默认初中物理不用早学,未提前规划相关学习,导致孩子在考场上只能仓促应对,最终错失机会。这也提醒我们,拔尖选拔的备考不能局限于课内进度,需要根据选拔方向提前拓展学科边界。
其实,很多家长觉得选拔只是一场考试,但本质上,这更是对孩子长期教育规划的检验。从积累竞赛奖项、参与学科测评,到提前梳理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进度,每一个环节都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完成的。就像有人总结的:现在的放弃或随意选择,都是未来的遗憾伏笔。在信息透明的当下,教育早已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主动让孩子参与学科挑战、积累实践经历,才是为拔尖选拔铺路的关键。
对家长来说,当下最该做的不是焦虑,而是行动:先梳理孩子现有证书、奖项,明确哪些能作为简历亮点,哪些领域还需补充;其次,参考往年考察科目,合理规划学科学习节奏——比如提前接触初中物理力学知识,避免临时突击;最后,多关注学校官方动态和过往选拔风向,不盲目备考,也不忽视任何可能的准备方向。
毕竟,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孩子,而孩子的准备,往往始于家长的清晰规划。与其等机会来了再慌手慌脚,不如从现在开始,一步步搭建能力框架,让孩子在机会来临时,能稳稳抓住。
声明:本文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原创,转载请先联系管理员取得授权。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