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城教育,“学区房天花板”“师资顶配” 是常见标签。而如今,西城教育又有新动作 —— 三年内全区每所中小学都将配备至少 1 名 “院士级科学辅导员”,且要求院士带项目、驻校园、真指导。这一举措将如何影响西城学生?下面北京小升初信息网为你详细解读。
一、政策核心:院士进校园,拒绝 “面子工程”
西城推出的 “院士进校园” 政策,从目标、任务到考核,都紧扣 “务实”,确保院士资源真正服务学生。
(一)明确目标:2026 年秋实现 “一校一院士” 全覆盖
西城区副区长邴浩在发布会上介绍,该计划分两步推进:
已落地阶段:目前已有 35 位院士就位,涵盖航空航天、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像中科院月球探测领域专家欧阳自远、中国工程院安全技术及工程专家张铁岗等,已进驻北京八中、实验二小等校。
全覆盖阶段:剩余院士将按 “一校一需求” 精准匹配,文科侧重校可能匹配人文社科领域院士,科技特色校优先对接工程、AI 领域专家,确保 2026 年秋季学期前,包括远郊分校、普通校在内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属院士。
(二)具体任务:每年至少完成 3 项硬指标
为避免院士 “挂名”,西城给每位院士制定了 “年度任务清单”:
开展不少于 2 次主题工作坊,且并非传统讲座,而是带学生做 “月球车模型搭建”“地下管廊 AR 建模” 等实操项目。
全程指导至少 1 项学生小课题,从选题到完成都参与,例如帮学生设计 “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新型环保材料小实验”。
举办至少 1 次教师培训,提升校内教师科研指导能力,形成 “院士带教师、教师带学生” 的传帮带链条。
(三)透明考核:年度 “白皮书” 公示进度
西城区教育局会对院士履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通过 “教育创新白皮书” 向社会公示,内容包括院士参与活动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指导学生获得的竞赛奖项、专利申请情况,以及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具体数据(如教师带课题数量增长等),以公开透明的方式确保院士资源用在实处。
二、配套支持:15 个创新基地 + 20 个实践场,搭建科研舞台
仅有院士还不够,西城同步落地系列配套资源,让学生有条件跟着院士做研究。
(一)三类平台联动,贯通科研一线
区级创新基地(15 个):如 “西城青少年航天创新基地”“AI + 教育实验基地”,配备 3D 打印机、卫星模型、AI 编程设备,学生可在此完成院士指导的课题。
高校实验室(10 个):与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合作,开放校内重点实验室,像清华 — 波音联合实验室,允许西城学生在院士带领下,接触航空材料前沿研究。
高新企业实践场(10 个):对接百度、字节跳动、北汽等企业,设立 “中学生实践岗”,学生可跟着院士到企业参与 AI 算法优化、新能源汽车材料测试等真实项目。
(二)三级传帮带,保障日常指导
为解决院士精力有限的问题,西城构建 “院士 + 博士 + 中学生” 三级团队:院士负责整体方向指导(如确定 “月球车传感器优化” 课题),高校博士(院士团队成员)负责日常实操教学(如教学生用软件设计传感器模型),学生分组完成具体任务后,由院士审核成果并提改进建议,既发挥院士 “顶层引领” 作用,又通过博士确保 “日常指导不缺位”。
三、真实案例:试点校成果亮眼,学生收获多
在 “全覆盖” 政策前,西城已有多所学校试点 “院士进校园”,取得显著成果。
(一)北京八中:月球车项目获 2 项专利
中科院欧阳自远院士领衔的 “月球车” 项目在八中开展 2 年,30 名高一学生参与。学生跟着院士团队学习月球探测知识,自主设计月球车 “越障结构”,最终模型能模拟月球表面行驶,还申请了 “新型月球车减震轮”“月球车太阳能板角度调节装置” 2 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项目的 5 名学生凭借此经历,在市级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为中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积累亮点。
(二)实验二小:AR 建模获全国奖且服务社会
中国工程院张铁岗院士带队的 “城市地下空间探秘” 课程在实验二小五年级开展。学生用 AR 技术扫描西单商圈地图,搭建 “地下管廊 3D 模型” 并标注水管、电缆走向和维护节点。该模型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一等奖,还被西单街道办参考,用于优化地下管廊日常巡检方案,实现 “学生科研服务社会”。
(三)39 中:普通校学生凭论文降分录取
作为西城普通校,39 中与清华 — 波音联合实验室合作引入 “航空材料” 社团,院士工作站落地后,高三学生小李在院士指导下完成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航空部件中的应用” 小论文。这篇论文入选市级青少年科技论文集,帮他获得北航 “强基计划 A 类资格”,高考降 60 分录取。目前 39 中已有 8 名学生通过 “院士辅导项目” 拿到高校自主招生优惠,打破 “普通校学生难获顶尖高校青睐” 的困境。
四、对学生的影响:升学 “加码”,能力早培养
对西城学生和家长而言,“院士进校园” 政策不仅带来接触顶尖科研的机会,更直接关系升学与能力成长。
(一)中招 “加分”:院士辅导经历成综评亮点
西城区明确,未来三年将把 “院士辅导经历” 纳入中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参与院士课题、获得竞赛奖项的学生,评价等级可直接定为 “优秀”;北京四中、实验中学等优质高中的 “科技特长班”,会优先录取有院士指导经历的学生,为升学增加 “筹码”。
(二)能力提升:从小养成科研思维
长远来看,学生在院士指导下,能提前养成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科研思维。比如做 “校园垃圾分类” 课题时,学生需调研垃圾产生量、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能锻炼数据收集、逻辑分析能力,即便未来不从事科研,这种思维也能在文科学习、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由北京小升初信息网站团队排版编辑,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25年小升初招生调整多,新1-6年级的家长想掌握升学政策、了解招生变动带来的新机会,关注公众号【在京家长帮】,与众多家长共同进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号
在京家长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