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校联合培养人才是一种怎样的模式?它如何招生、培养学生?学生的就业前景又如何?和北京高考信息网一起看看吧。
一、跨校联合培养: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之举
在建设新文科、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间展开强强合作,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应运而生。例如 2021 年起,多所高校纷纷开展此类项目。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高校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学科的强强联合。
(一)项目案例
“金融科技 + 人工智能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与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共同发起的创新项目,于 2021 年 9 月迎来首届学生,是联合培养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学位类型
2019 年 7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设置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类型。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利用双方高校优势,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学生在两所高校学习不同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招生方式:双方院校各自拟定计划
(一)招生计划与选科要求
联合培养项目招生由双方院校分别拟定专业、人数、选科要求等,各自负责招生。如中央财经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 “金融学 + 英语” 项目,有大类招生和单列计划等不同方式,选科要求各异。
(二)招生专业与人数
不同项目有不同招生专业和人数。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多所高校的联培项目,每个专业每年各招 15 人;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 “化工 + 法语” 项目,两校各招 15 人等。
三、培养模式:流动授课,两校上课
(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双方高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融合优势资源。例如贸大的多个联培项目,致力于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采用两校教师流动授课等方式。
(二)多种培养模式
“1 + 1.5 + 0.5 + 1” 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北京语言大学 “石油工程 + 阿拉伯语” 项目采用此模式,学生在两校和阿联酋实习点交替学习。
“1 + 1 + 1 + 1” 模式
北外与多所高校的多个联培项目采用此模式,学生在不同学年于不同学校学习。
“1 + 1 + 2” 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 项目采用此模式,学生在两校间轮换学习。
“1 + 2 + 0.5 + 0.5” 模式
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 “化工 + 法语” 项目采用此模式,还包含国际交流环节。
四、就业去向:考核合格可获研究生推免资格
(一)服务国家战略
这些项目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政法大学与北外联合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学生考核合格可获研究生推免资格,符合国家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二)契合企业诉求
联合培养项目为企业输送高端人才。例如,其培养的 “金融 + 科技” 复合型人才符合工商银行等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助力行业发展。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北京高考信息网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温馨提示:为方便大家第一时间获取高考信息、学科竞赛、强基综评、少年班等升学政策,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即可入群,群内有老师将为大家线上答疑。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好友
邀请您进入群聊